一、评审原则
未来科技与学术联合协会智能技术评比大赛(SIC)秉持“科学性、公正性、创新性、应用导向”四项核心原则,构建专业、透明、可比性强的评审体系。评审过程将由多领域专家组成的独立评审委员会完成,覆盖科研、工程、伦理、转化等多元背景,确保各类项目均能在平等基础上获得客观评价。
所有参赛项目均须通过“双盲书面评审”程序,不设现场答辩,保证评审过程的匿名性与学术独立性。
二、评审流程
初审评估:由FTAA秘书处对申报材料进行合规性审核,剔除不符合参赛要求的项目。
分组评审:根据申报赛道,指派3–5位评审专家对每个项目进行独立打分与书面评议。
综合讨论:在打分基础上组织线上评审共识会,对边界项目开展集中讨论,形成排序建议。
结果核定:大赛评审委员会根据平均分、评议质量与维度平衡,最终确认入围名单与获奖项目。
三、评分体系与评审要点
本次大赛采用百分制评分机制,围绕五大核心评审维度展开打分,每项维度均配有明确的评价要点。每个参赛项目的总评由多位专家独立评分,并计算平均分作为最终参考依据。
1. 科学性(最高 25 分)
项目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明确的问题意识与严谨的研究逻辑。评审将重点考察研究目标是否清晰,技术路径是否科学,方法选择是否恰当,以及是否遵循学术伦理和规范。优质项目应能展现出对现有学术体系的系统理解与深入分析,具备可追溯的理论来源与逻辑闭环。
2. 创新性(最高 25 分)
大赛高度重视项目的原创性与方法突破。项目应在选题设定、技术路线、算法架构或系统构思上具备明显的创新特征,能够突破已有认知框架或提出全新解法。评委将重点关注项目是否具备独特视角、是否在思维逻辑或工具路径上实现跨越,是否有助于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或技术模型。
3. 工程实现度(最高 20 分)
项目的落地性与可实现性是评估的重要参考。申报团队需明确项目已完成的阶段性成果,如原型系统、算法模型、数据验证或代码实现,并说明后续实施路径。优秀项目通常拥有成熟的实现方案、清晰的进度安排、团队分工合理,并具备一定的可复现性或测试结果。
4. 社会与产业价值(最高 20 分)
评审将从社会效益与潜在转化能力两个维度评估项目价值。项目应体现对现实问题的响应,如医疗公平、环境治理、教育普惠、气候应对等,同时具备明确的应用场景、目标用户或合作前景。具备市场潜力或政策导向契合度高的项目将优先考虑。申报人应清楚展示其成果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与实际落地路径。
5. 展示表达与组织质量(最高 10 分)
材料的呈现质量体现出团队的表达能力与研究素养。评审将关注申报内容的逻辑清晰度、材料完整性、语言准确度与视觉专业性。包括项目说明是否结构合理,图表是否具可读性,视频/展示文件是否增强了成果传播效果。展示精度高、沟通能力强的项目,在传播性与社会动员力方面往往具有更大优势。
总体说明:评委将依据上述五大维度对每个项目进行综合评分,确保对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科研成果进行公平评价。若评审专家之间评分差异显著,将由主审专家牵头组织再次审核,以保证评估结果的稳定性与公正性。项目评分同时作为奖项遴选与展示推荐的重要依据,确保入选成果具备科学价值、创新潜力与社会意义的高度统一。
四、评分说明
1. 每位评委独立评分,取其均值作为项目总评分;
2. 若专家评分方差较大,启动“再评估机制”,由主审专家协调处理;
3. 同分项目优先参考创新性与社会价值得分排名;
4. 所有打分与评议记录将归档备案,并由FTAA秘书处统一存档管理。
五、评审伦理与保密制度
1. 所有评委须签署评审保密协议与回避声明,回避存在利益冲突的申报人;
2. 所有评审过程不向外部公开,不得泄露项目申报人及机构信息;
3. 所有项目内容未经授权不得传播或引用,确保知识产权与数据合规。
六、奖项评定说明
评审委员会根据评分排名及综合讨论,评选出“卓越创新奖”、“技术突破奖”、“跨学科融合奖”、“青年科研潜力奖”等多项荣誉。所有获奖名单将于2025年11月在FTAA官网与官方渠道正式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