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技与学术联合协会(FTAA)组织召开首届“科技与产业融合论坛”,来自全球科研机构、制造企业、高新技术公司与区域产业组织的近百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科研成果如何更有效地应用于现实产业场景”进行深入交流。这是FTAA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聚焦“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联动”的跨界活动,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与会代表普遍指出,当前科技创新在研究层面取得众多突破,但“成果转化率低、产业连接能力弱”仍是国际科研生态中的普遍难题。许多高质量的实验室成果由于缺乏合适的落地通道与应用反馈机制,难以真正走出论文,进入产业、服务社会。
FTAA在本次论坛中提出三项推动措施,聚焦实用性与可执行性。首先,协会将在多个成员机构之间推动设立“科研成果对接库”,鼓励研究团队将阶段性成果进行结构化整理,并通过统一平台共享给感兴趣的产业机构,主动寻求合作可能。同时,协会将协调提供“成果应用咨询”,由协会内具有跨领域经验的专家协助项目组分析其技术成熟度与潜在适配场景,帮助科研人员更早理解市场边界与工程需求。
其次,论坛决定设立“科研与企业双向挂职机制”,鼓励研究人员在企业研发部门进行为期数月的挂职实践,同时推动技术人员进入研究机构参与早期实验设计,促进双向理解与共同议题挖掘。该机制将率先在材料科学、数字通信与清洁制造等领域进行试点。
此外,为方便成果小范围应用验证,FTAA鼓励各地区成员机构开展“场景试验合作”,即在已有产业项目中嵌入科研模块进行测试,由企业提供现实数据与应用反馈,研究团队则负责性能跟踪与优化。多家企业与高校现场表达参与意愿,首批合作将在建筑节能材料、城市水资源处理与工业数据监测等方向启动。
本次论坛还围绕“知识产权归属”“成果联合署名”等现实操作问题开展专题对话。多方代表呼吁通过平台协调解决合作中的技术性障碍与伦理边界,使成果转化过程更加高效、可持续。
FTAA秘书处表示,此类论坛将定期举办,每年围绕一至两个重点领域深入开展“科研—产业—社会”三方融合的机制探索。通过共建场景、共享接口、共研路径,协会希望构建一个实用主义导向的科研协作生态,推动科技真正服务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