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发布

新闻与发布

FTTA召开“人工智能与科研教育融合圆桌会”,推动实用型AI协作生态建设

发表日期:2025/03/27

在生成式AI快速发展、教育科研场景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未来科技与学术联合协会(FTTA)于2025年5月27日发起“人工智能与科研教育融合圆桌会”,聚焦“实用型AI在基层科研与教学中的实际协作机制”,邀请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的教师、青年研究者、教育科技组织与社区技术团队代表参与。

此次会议围绕三个现实议题展开讨论:“AI辅助科研的场景适配性”、“教育系统中AI工具使用的能力边界”以及“非中心地区如何主动参与AI共建网络”。圆桌对话结合案例分享、小组协作与远程演示,强调AI不是替代者,而是“参与者与共创者”。

教学科研融合:AI成为“第三位教师”

来自拉美、中东欧和非洲的教师代表普遍认为,AI在教育中的价值并不局限于自动生成答案,而在于其可被设计为“提问引导者”“方案激发器”和“语言解释者”。

一位来自肯尼亚的地理教师分享,如何用低参数本地部署的语言模型协助学生解读自然灾害数据。学生通过向AI提出多种假设问题,引导其生成分析思路,从而强化批判性思维,而非仅仅依赖标准答案。

此外,AI辅助学生写作重构实验也广受关注。多所中学展示了“AI草稿+人类编辑”的课堂练习方法,学生需对AI草稿进行结构优化、数据补充与逻辑修正,变“写作”任务为“重构”任务,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建立起AI协作的批判界限。

青年科研项目中AI角色重塑

在科研方面,多个学生项目小组展示了他们在数据清洗、图像标注、关键词提取等环节中如何结合AI工具操作。来自斯里兰卡的一个跨校研究小组介绍,他们利用开源模型辅助分析植物叶片图像,实现早期病害识别,提高了实验效率,但仍需人工复核和模型调优。

一位青年研究者表示:“AI不是替我思考,而是帮我整理。它把我每天的混乱记录变得有顺序,让我能重新看清自己到底在研究什么。”

与会代表认为,应将AI工具嵌入“科研方法训练”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使用中理解模型假设、数据偏差与任务适配问题,而不是只学会“怎么让AI写一段话”。

非中心地区的“AI适配式合作机制”探索

针对资源不均的问题,多位与会者提出:边缘地区虽无法参与模型训练,但完全可以在“模型使用—反馈—再开发”的链条中成为有力节点。

FTTA分享“AI共用测试组”试点机制,在东南亚和非洲两地的农村学校中部署轻量模型,鼓励教师和学生用本地语言与AI交互,并标记“不懂”“重复”“无法翻译”等典型失败案例,反馈给开发者改进。该模式被评价为“低带宽场景下的知识共创机制”。

此外,“AI工具互译计划”也引发关注。多个教师协作组尝试将AI界面与指导手册翻译为斯瓦希里语、乌尔都语和塔加洛语,并辅以教学视频与学生任务单,使AI工具真正融入多语种教学流程。

建议机制:从平台提供到协作共育

圆桌会议最终达成初步共识,认为AI在教育科研中的有效应用不在于“引进一套工具”,而在于建立本地任务驱动的“AI共育关系”。FTTA将在下半年推动三项支持机制:

“AI+教学任务模块库”:收集各地教师提交的AI辅助教学任务设计,如改写比对、实验结论生成、图表语言翻译等,供全球教师参考与改编;

“学生AI合作日志”活动周”:鼓励学生记录AI在协作过程中的“贡献点与失误点”,用对话形式呈现人—机合作真实图景;

“多语种AI教育工具共建小组”:支持本地语言教师与技术者合作翻译界面、改写提示语、制作演示素材,增强技术适应性。

FTTA表示,AI的价值不应只存在于高性能实验室,更应渗透进每个普通教师的任务表与每个学生的疑问中。真正公平的科技,是可以被理解、被使用、被回应的科技。

协会计划在年底前推动“AI教学共创营”机制在20所学校试点运行,并发布相关经验分享指南,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科研生态中真正实现“共用、共育、共责”的未来路径。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