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它是否能被公众理解、接受并参与其中。为回应全球范围内科技与社会沟通的结构性缺口,未来科技与学术联合协会(FTTA)于2016年发起“科学传播与公众参与计划”,在多国设立试点,以语言本地化、表达形式多样化、互动方式社区化为核心,探索科学知识与公众认知之间的共建路径。
该计划强调,科学传播不应局限于“专家对大众”的单向灌输,而应构建一个“公众—教育者—研究者”三方参与的对话机制。FTTA在非洲、南亚与中东欧多个城市,依托学校、图书馆、广播站和文化中心,组织“社区科学解说月”活动,由本地青年志愿者将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为可视化演示、情景剧表演、广播专题或路边问答,通过熟悉的语境与文化符号,引发公众的主动理解与探讨。
在肯尼亚的一座中小城市,FTTA与当地广播电台合作制作“科学一分钟”栏目,每日用本地语言播出关于食物储存、水净化、简单天气预测等小知识,并引入民间经验与科学验证对比。节目开播三个月内,收听量大幅上升,听众来信踊跃,还催生了“科学议题家庭讨论角”的自发活动。
在东欧某社区文化中心,FTTA支持社区成员发起“科学图书翻译计划”,由退休教师与青年志愿者将开放版权的科学绘本、实验手册等翻译成地方语言,并制作为“大字挂图”供社区阅览。计划设立“阅读领读日”,孩子和长者共同参与,形成代际共学的传播新场景。
FTTA还尝试通过“科学议题参与剧场”形式,引导公众参与讨论科技背后的伦理与价值问题。在印度尼西亚,合作团队创作了一场以“智能设备进入家庭”为主题的互动剧场,观众可通过投票改变剧情走向,从而对“隐私、安全、效率”展开真实思考。该剧场模式已在多个地区试点推广,并引发教育界的广泛兴趣。
此外,FTTA推出“公众科学提问平台”,让居民提交生活中的科学疑问,由青年研究人员组成的“科学回应小组”用图解、短视频或音频形式进行回答。问题包括“为什么今年雨来得晚”“手机辐射会不会影响小孩”“为什么井水比自来水凉”等,体现了真实的生活关注点,也让研究人员从中学习如何以公众语言组织专业知识。
FTTA认为,科学传播不是“简化复杂”,而是“理解对方的复杂”。通过多语种、多文化、多表达形式的参与机制,科学不仅能“被看见”,也能“被讨论”“被回应”。
未来,FTTA将继续深化社区共创机制,支持本地教育者与文化组织以“自建内容、共享平台、多方参与”的方式扩大影响范围,使科学真正成为社会对话的工具,让科技在公共空间中发声、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