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治理、环境监测与公共服务数字化正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议题。为推动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合理运用与场景测试,未来科技与学术联合协会(FTTA)于2015年在多个中小城市发起“城市科技实验项目”,联合社区组织与本地高校,探索“低投入、高参与”的科技实验室实践模式,打造具有本地适应性的小型科技干预试点。
该项目以“城市就是实验室,居民就是合作者”为核心理念,主张将科技试验从封闭空间引入开放街区,从专家模型引导转向社区共同设计。项目选取具有明确议题、便于组织、具备一定技术基础的小城市或街区为场地,鼓励地方学校师生、技术人员与居民围绕实际问题开展“科技小实验”,并在3至6个月内完成方案测试与初步评估。
在北京某城市老旧社区,FTTA支持的试点团队聚焦“夜间照明不足导致治安隐患”问题。通过与居民代表、电工协会与城市管理人员的共创会议,小组设计出“社区感应照明点”方案,利用低功耗感应灯搭配太阳能供电板进行安装测试。为方便维护,灯具选用本地市场可购买配件,组装过程也由当地中学技工班学生参与。在运行三个月后,居民反映夜间出行安全感明显提升,照明点所覆盖区域的夜间聚集问题显著减少。
在东南亚的一座沿海小城市,FTTA协助地方中学与市环保部门联合开展“街道雨水流动地图”项目。学生小组在雨季期间走访社区记录积水点位与排水通道,通过简单绘图工具生成“积水预警图”,并与水务部门共享。该图随后用于优化疏通计划,提升了排水效率。项目结束后,学校将该活动常态化为“学生气候实践课程”,成为城市气候适应教育的先行案例。
在东欧一座人口不足五万的小城中,FTTA推动“社区数据看板实验室”上线试运行。项目设置在市图书馆,展示内容由居民自选,包括公交准点率、空气质量、学校课后活动安排等内容。数据来源主要为城市开放数据平台和志愿者定期采集数据,由当地大学学生协助整理。市民可通过手机提交建议或投票选择新增数据项。该项目被图书馆评价为“信息市政的新形式”,提升了居民对数据的理解能力和政策的参与感。
FTTA指出,城市科技发展并非一定要依赖大规模系统或昂贵设备,关键在于是否将“技术”视为城市生活中的一种“公共工具”。技术不仅应服务于效率提升,也应加强社区之间的连接感与决策过程的可见性。城市科技实验项目就是一个探索这种可能性的载体。
为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FTTA鼓励各地将实验成果转化为可复制的“城市操作指南”,如“街区光源布设图”“雨水观测记录卡”“数据上墙布置建议”等,并通过平台进行跨城市分享。目前,已有超过20个城市上传实验记录与成果摘要,部分城市之间已发起“城市实验交流月”,轮流展示科技干预前后的变化过程。
此外,FTTA还推动成立“城市青年科技行动小组”,鼓励高中与大学生参与城市问题研究与小型干预行动设计。学生们从街道垃圾分类、社区绿化、水质检测等身边议题入手,应用传感器、开源数据平台、低代码可视化工具等开展探索,并通过简报、展板、街头展示等方式与市民互动,扩大项目影响力。
一位参与小组的学生表示:“以前觉得城市建设是政府的事,现在觉得我们也可以参与其中——用自己的方式、用小规模的行动让城市变得更好。”
FTTA强调,未来城市治理需要更多“合作性实验”机制,将政府主导、技术支持与社区参与紧密结合,在真实场景中不断测试、修正与迭代。城市科技实验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起点,也是协会在实践层面推动“技术民主化”与“治理平民化”的重要路径。
FTTA计划在更多二线与三线城市推进城市实验室合作,支持以“本地议题+本地技术+本地人才”为核心的微型项目孵化,并尝试建立“城市小实验认证机制”,推动城市间的经验互认、成果互用与机制互学,打造灵活、可迁移的全球城市科技共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