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技与学术联合协会在本年度5月12日成功举办“科研方法与教育体系的跨文化对话圆桌会议”,来自不同科研传统的高校与研究机构代表通过面对面的深度讨论,共同探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实践差异、教育路径的系统性区别,以及这些差异在国际合作中可能造成的误解与张力。
会议期间,参会者以开放姿态分享各自科研活动中普遍遵循的流程与逻辑。在关于“科研方法差异”的讨论中,有代表指出,不同国家在研究目标设定、数据处理标准、实验重复机制等方面的侧重点明显不同。例如,一些体系注重理论完整性与方法创新,而另一些体系则更看重实际应用与结果复现。这种方法取向的差异虽然不影响各自体系内的学术质量,但在跨国合作中往往导致项目节奏不一、沟通摩擦加剧。
围绕“教育体系对科研风格的塑造”议题,参会代表深入探讨了博士阶段训练、科研伦理课程、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制度性差异。一些机构强调个体研究独立性,另一些则重视项目制和集体推进。这些培养机制在合作中往往被误解为“消极”或“过度主动”,而实质上是制度习惯所致。通过此番交流,代表们普遍意识到,科研协同的真正障碍往往不是意图不同,而是背景知识未对齐。
会议特别设置了一个模拟合作案例讨论环节。各组代表被赋予虚拟项目任务,要求在不同方法背景下协同制定研究计划。该环节清晰呈现出“默认假设不同”对合作结构设计的深层影响。如在数据使用与公开周期安排上,不同小组之间存在明显出入,部分代表表示这一过程帮助他们首次从实践层面对合作沟通方式进行了反思。
参会者普遍认为,这类聚焦在“理解层面”的对话,应成为FTAA未来活动的常态化内容。与其急于推进制度统一,不如在组织初期加强对合作文化、教育基础与学术生态差异的认知建设,先铺设信任地基,再搭建合作框架。
此外,多位与会代表建议,将此类对话机制向青年科研人员开放,让其在职业早期就有机会理解科研全球化语境下的“非共识现实”。他们指出,越早意识到差异,就越可能形成灵活、互尊的跨文化合作能力。
会议未输出任何协议文本,而是通过思想交换与对话过程完成了对“科研差异即合作挑战”这一问题的集体认知。FTAA方面表示,未来将以此为基础,设计一套更具包容性与适应性的科研合作前评估机制,帮助各参与方在正式启动项目前完成“方法背景对齐”的基础准备。
本次圆桌会议虽不以产出为目标,但其精神成果无疑对协会未来的项目合作、人才机制设计以及教育协作模式构建具有深远影响。它提醒人们,科学合作不仅仅是技术与资源的对接,更是一种文化的磨合与共识的培育。
编辑:秘书处